2007年8月8日星期三

!!!

中国人写文章时总喜欢拉一个打一个。把自己的正面观点举得天高,然后再将相对的观点狠狠踩到地下。哪管它错或对,写文章比做辩论还要偏激。真是的!

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冠环在他的论文《老将之兵:宋初外戚名将李继隆与景德之役》中,为了突出他文章的褒扬对象李继隆,居然写下这样的文字:真宗今次问计的,竟是歧沟关惨败于辽军的庸将曹彬,而不是有多次战胜辽军纪录的沙场老将李继隆。

真真气坏了我!北宋一朝无名将,能堪大用的只有曹彬和后来的狄青了。居然用庸将来形容曹彬!“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宋史对曹彬的盖棺论定如此。提及歧沟关战役的失败,首先在战略上,赵光义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就贸然出兵,对敌我形势的判断已经完败了,这样的战争不败都有鬼!步兵主动出击去打骑兵,真真是可爱得紧!好大喜功的是皇帝,承担战败责任的却是武将~很多人撰文不知应用哪里的文字,都说曹彬贪功冒进,粮草不继,士气低落,导致大军溃败,进而影响整个北伐大计。曹彬一生以谨慎著称,贪功冒进这种事和他性格不合。有人又说他指挥无能,不能约束部将,这个说法更离谱了,曹彬灭后蜀平南唐,大军所过秋毫无犯,如果他没有约束下属的铁腕,以宋军散漫的军纪,江南一带就被抢掠一空了。所以我很怀疑曹彬是迫于赵光义的乱命不得不出击。当时的情势,宋军三路北进,辽军凭借骑兵的机动力,避实就虚,曹彬率领的宋军主力没有遇上太大阻力就深入敌境。这时就出现了粮草接济不上的问题。一向稳重的曹彬就率军缓缓退兵。但是中途被赵光义严令中止,命令他们与米信部会合。然后很快就说是曹部贪功再次急进。我认为这时肯定是赵光义的意思。赵光义这个人,志大才疏,对前线战事偏偏爱指手划脚。曹彬在这点上显得很没有魄力,他对皇帝的命令,尽管知道不对也会去执行,毕竟有宋一朝,武将的地位很尴尬,他不能不避嫌。所以,歧沟关惨败,曹彬是给赵光义当了替罪羊。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曹彬被贬官后很快就得到起复~皇帝心中有愧!

还对北伐部队的组成有兴趣。不知道是禁军的哪部分派出。有时间再来慢慢查索吧。

演义小说造就了杨家将,其实,北宋前期真正对军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是曹家。曹彬子曹璨、曹玮都是一时良将,在对辽对夏作战中战功彪炳。只是由于宋朝压抑武将的传统,曹家的兵权慢慢被剥夺。后来曹彬的孙女为仁宗皇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慈圣光献皇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