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

怀念一位老师

每周一的夜晚都是极度的疯狂。传质与分离课程的老师要求在上课前上交作业(My God,他的课可是早上一二节!!!)无情的迫使我们改变上课抄作业的习惯,不得不提前到周一夜里进行。专业70余人,寥寥几份原创版的作业,远远供不应求。于是,二次、三次传播的作业都成为了抢手的大热门。甚至还要排队。真是滑稽!挺无聊的一门课。估计学完就忘了(其实没学完就已经忘记了),不到考试没有人愿意记起。一堆又长又臭的方程,解完一道题,一个多小时和一叠作业纸就这样被无辜地谋杀。

上学期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叶老师的人格魅力是维持我们学习热情的唯一动力。但是,这学期,她突然不再带我们这个专业,刚听说时,无异晴天霹雳:既无趣又可怕的课程,如果老师还不能带动我们的热情,那这门课就真的废了。果然,这学期的老师,挺让人失望的。也许,他的研究能力比叶老师强,但是,在教学互动上,比叶老师差了许多。昨天,整理硬盘,翻出上学期叶老师的课件,回顾了一下,很多内容还是印象深刻。叶老师的课件,条理清晰,要点突出,而且,版式做得相当漂亮。在预习和复习时看一遍课件,很快就能勾勒出一堂课大致的框架来。当然,课件做得太出色了,也有弊病。在闲聊时,叶老师也曾担忧大家过分依赖课件,不再愿意回归课本,而且,也许会导致许多人不再来听课。的确出现了上述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叶老师的课,虽然是难度最大最艰难的课程之一,但是出勤率和课上的活跃程度都是很出色的。课堂上,她的讲解也是相当出色的,不是仅仅复述课件,常常有延伸有拓展,常常结合我们去年去永安化纤厂的认知实习介绍一些生产上的实用手段。印象很深刻是,她没有像其它老师那样,在考前开习题课的习惯。只是在最后一次上课时,用了十来分钟,和我们闲聊,聊了我们这学期的主要知识框架,聊了我们今后还有进一步补充学习的知识,然后把聊得内容用线框图在黑板上画了出来。过后,在考前的自习中,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自己归纳的那张线框图,其实,基本上已经囊括了考点。心底充满了自豪感:我们也可以像老师那样,自己总结出一整个学期的知识脉络。很感激叶老师,轻描淡写之间,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个人觉得,老师,首要的任务是教学。大学里,许多老师更注重的是自己的科研,对教学不太放在心上,有时就是走走过场而已。(我们系里就有位老师,他的期末考卷和期中考卷是一模一样的,不知他是出于什么想法这么做的)更多的老师,就是带着N年没有变化的课件,到课室念一遍,然后下课。(有些同学用的是借来的教材,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居然和上届甚至上两届的没有任何差别)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了。当然,也有些老师,挺无奈的。他们的初衷很好,想增强互动,也想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学科最前沿的进展,常常让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presents,但是,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生存了多年的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有人消极的抵制,最终闹得双方都不愉快。其实这时老师表现得过分强硬了,如果双方都肯退让一点,也不会演变成那样的闹剧。好了,都过去了,不想再提了。总之,本科阶段,叶老师不会再带我们了,(生产实习有可能是她带队)还想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呢,如果能考上,那有可以继续听她的课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