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昨天选修课看纪录片,主题是敦煌。向身边的同学推荐了井上靖先生的《敦煌》。他随口就问,为什么推荐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
为什么呢?
还记得余秋雨写的《道士塔》。第一次读到时,还只是一个初中的小毛头。当时纯真朴实,实在是很难接受过分煽情的东西,肉麻了许久,然后向推荐此文给我们的语文老师请教,被深刻教育了一番,于是很认真的记下了,在余下的整个中学阶段,所有的作文当中都尽量的煽情,连自己都难以看下第二遍。直到高考结束,才算解脱。很不幸,昨天的纪录片中,居然引用了《道士塔》中的大量语段,咳,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几乎要华丽的喷了……
好了,不想再提余秋雨了,虽然对他毒害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进而毒害了我的数年中学生涯深恶痛绝,但是毕竟人家的fans无数,惹不起,惹不起……
嗯,仅仅是想建立一个参照系,国内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要么充斥着连我这样脸皮厚得炮打不穿的家伙都要惭愧的民族自豪感,要么就是像余氏那样苦哈哈的恨啊恨,(那样的深仇大恨似乎广袤无比的祖国大地都难以承载,为啥不直接向那些恨意向洋鬼子们发泄一下,反而还要屁颠批颠地出洋考察一番,写下《千年一叹》,又捞了一笔)鄙人身体不好,心理也有阴影,实在承受不起,还是算了,我闪!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仅限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先生其它题材的作品还未曾拜读)尽力保持一种冷静,抱着对所有当事人的怜悯与同情,那种平静之下的深厚的关怀,让没心没肺的我在读过之后仍然感动不已。作家,和教师一样,扮演着灵魂工程师的高尚角色,他们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担负着领航明灯的艰巨任务。因此,作家,必须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灌注过激的情绪在作品中往往会误导了一大批人。
现在再回想井上靖先生的《敦煌》,弥漫着的神秘气息,其实既是对敦煌埋藏着的伟大文明的尊敬,也是对作品中几个小人物主角的怜悯,他们是那样的无力,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前,只能挣扎着求生或是用生命来捍卫心底的信仰。
顺带提一下现在东亚三国(没有算上朝鲜)空前高涨的民族情感。如果没有民族自豪感,失去了认同感和归宿感,当然是可怕的,那样国家就有可能走向崩溃;但是过分强调民族情绪,迟早会走向排外的,如今三国之间微妙的关系,从根本上当然是国家利益决定的,但是和民间日益加剧的民族意识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倾向,在全球化大势所趋的今天,是很糟糕的。所以,窃以为在对待一些历史题材上一定要冷静,更应该像井上靖先生那样保持对人的尊敬和怜悯,对文明的敬畏和爱惜,而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来煽情,毕竟,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打住。不谈政治,不涉及敏感内容,不参与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论战。我的三大原则。不小心打了擦边球,以后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